全部 仅显示有全文权限
学科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20)
物理学 (1)
电子与通信技术 (1)
图书类型
专著 (13)
教育-大学 (6)
教育-职业 (1)
出版时间
2024 (2)
2023 (1)
2022 (2)
2021 (5)
2020 (1)
2019 (1)
2018 (2)
2017 (2)
2015 (1)
2013 (1)
2007 (1)
2005 (1)
共计:20种图书 , 显示 1到10
导出 荐购: 全选 | 自选
作者: 吴建军[等]著
ISBN: 9787030376718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6
简介: 本书在总结目前国内外该研究方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发动机系统、结构与损伤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发动机减损控制律的综合优化分析方法,以及发动机实时在线减损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等。
作者: 张育林,刘昆,程谋森著
ISBN: 703014748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05
简介: 本书大部分内容是作者对液体火箭推进系统动力学、控制与仿真这一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全书分8章,分别介绍了推进剂供应管理系统动力学、涡轮泵动力学、燃烧室动力学模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系统频域模型等。
作者: 黄平等编
ISBN: 978703020254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09
简介: This monograph i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Autumn Seminaron Propellants, Explosives and Pyrotechnics (2007 IASPEP). Collect
作者: 郑志远
ISBN: 978703044216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5
简介: 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针对激光等离子体推进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阐述,特别是对激光等离子体推进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靶的设计、靶动量探测方法、各种能量吸收机制等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第二章在对激光击穿大气产生的冲击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常见靶材产生的等离子体的冲量进行了实验测量
作者: 洪延姬等 著
ISBN: 9787030528926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05
简介:   针对航天微推力器研制和开发中,微推力和微冲量测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跟踪、消化、吸收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经验,研究并提出微推力和微冲量测量与误差分析方法。
  本书从介绍相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入手,通过研究环境、位移传感器、推
作者: 程谋森,李小康,王墨戈 编著
ISBN: 9787030518347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1
简介:   本书侧重介绍电火箭推进原理。在电火箭推进中,推力的产生是依靠电加热、电场电离、电磁力加速、激光电离等装置和技术实现的,与化学推进中的推力产生方式完全不同,也与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专业中探索基本现象与基础理论的装置和技术不同。随着电火箭推进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任务范围的拓展,
作者: 汪洪波,吴海燕,谭建国 编著
ISBN: 9787030567543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3
简介: 本书主要涉及液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等几类主要的航天推进系统。首先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管路、阀门、涡轮泵、燃烧室等几个重要组件的动力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启动、关机、工况转换等典型的瞬态过程和燃烧不稳定问题进行了介绍。
作者: 王兵,计自飞 编著
ISBN: 978703055848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03
简介: 本书针对航空宇航推进的基础理论、发动机部件与系统以及对推进技术的展望组织内容。全书共三篇,10章,强调喷气式推进的工作过程与原理,融合航空吸气式与航天火箭式推进的共性问题。第1~4章构成第一篇,重点关注航空宇航推进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第5~8章构成第二篇,围绕叶轮机械、进排气系统
作者: 沈赤兵著
ISBN: 9787030604965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01
简介: 《液体火箭发动机非线性静特性与响应特征》通过静、动态特性非线性数学模型分析干扰因素对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度;建模分析空间小推力高压燃烧室推进系统的响应特性;对电动气阀、气动液阀等阀门组件建立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分别进行响应特性分析;对液氧/煤油/气氢三组
作者: 谭建国,张冬冬 著
ISBN: 978703064802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5
简介: 本书以超声速混合层为研究对象,结合流场测量和可视化技术及数值模拟方法系统研究超声速混合层流动机理和混合增强技术,揭示流场中典型涡结构的作用机制,提出高效的混合增强方法。
跳至

返回顶部